查看原文
其他

新书推荐 |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




北京大学中东文明通识课

拓展认知图景 

聚焦全球化下的当代中东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

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



图书信息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

作者:昝涛

定价:78.00元

ISBN:978-7-5217-4236-7

出版时间:2022年5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即可购买本书)


作者简介

昝涛,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青年长江学者,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区域与国别研究院副院长,专攻土耳其近现代史、中东研究,精通英语、土耳其语,具备日文、奥斯曼文与乌兹别克文等多语种文献阅读能力,曾多次赴土耳其、中亚、伊朗、日本、英国、美国等地调研、访学和交流,已发表中外文论文数十篇,代表作有《现代国家与民族建构——20世纪前期土耳其民族主义研究》等。


昝涛老师在北京大学开设有“伊斯兰教与现代世界”“奥斯曼-土耳其史”“亚非拉近现代史练习”“民族主义研究专题”等课程,多次获得科研与教学奖励及荣誉。在教学和科研之余,昝涛老师还积极参与公共史学,通过一些平台向公众普及土耳其历史、中东文明和全球史的相关知识。




【目录】

推荐序 吴思科

自序

第一部分 历史的背影

引 言 何为“中东”?3

第一章 阿拉伯的故事 13

第二章 从奥斯曼到土耳其 29

第三章 伊朗的骄傲与“纠结” 65

附 言 分裂的中东 79


第二部分 从霍梅尼革命到“阿拉伯之春”

引 言 中东国家的政治合法性问题 85

第四章 伊朗的革命与变迁 89

第五章 外来势力主导下的伊拉克重建 113

第六章 埃及的两场“革命” 141

第七章 陷入长期动乱的叙利亚 163

附 言 中东政治变迁的一些特点 191


第三部分 土耳其模式

引 言 历史上的“土耳其模式” 199

第 八 章 凯末尔主义及其转型 207

第 九 章 正发党、埃尔多安与总统制 239

第 十 章 “大历史”视野下的土耳其军人政变 267

第十一章 圣索菲亚:历史记忆与现实政治 295

第十二章 土耳其“向东看”?313

附 言 所谓的“新奥斯曼主义” 353


第四部分 极端主义、全球化与中东局势

引 言 极端主义与现代性 359

第十三章 极端主义的政治—社会维度 367

第十四章 欧洲的中东移民问题 393

第十五章 全球化与中东的冲突 429

 

结 语 从世界历史看“后IS时代”的中东 463

参考书目 473



内容简介



中东,人类文明的摇篮。这里诞生了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孕育了基督教、伊斯兰教和犹太教三大宗教,成就了阿拉伯帝国、波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等伟大帝国的辉煌。


然而如今,中东却成了动荡和战乱的代名词。宗教冲突和战争频发,民众抗议此起彼伏,恐怖主义肆虐。文明的摇篮如何变成了混乱的温床?


在《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中,北京大学历史学系专攻中东研究20多年的昝涛老师,将为您揭开中东乱局的真相,探讨中东动荡的根源。全书从历史的视角切入,先是回顾了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奥斯曼—土耳其文明给当代中东留下的遗产,然后从不同角度观察中东五个大国的现状:


伊朗,在经历了“伊斯兰革命”之后,仍在改革派和保守派的拉扯下动荡不断;伊拉克,经过被美国主导的重建,前途依旧不甚明朗;埃及,经历了两次革命的冲击,竟又回到了军人主政的原点;叙利亚,在各大国的干预下,胶着了十年的内战还是看不到尽头;土耳其,在埃尔多安和正发党的长期执政下,开始怀抱着“新奥斯曼主义”去追逐自己的“大国梦”。


除了国别的视角,昝涛老师更是从现代化、全球史、地缘政治和能源政治等多重角度,观察近几十年来,尤其是“阿拉伯之春”爆发以后中东整体上的新变化:为什么说全球化和现代化是IS等恐怖组织兴起的原因之一?伊朗和土耳其为何成了主导中东地缘政治的两极,历史竟仿佛回到了奥斯曼帝国和萨非帝国争霸的时代?美国的页岩革命给中东的石油政治又带来了哪些冲击?巴以问题为何已经被边缘化?……


如今,随着IS的衰亡,自西方崛起以来便困扰着伊斯兰世界的问题——既要现代化,又不想失去伊斯兰色彩——重新成为中东各国的主要议题。“后IS时代”的中东将走向何方?是否会继续动荡下去?我们也许可以从昝涛老师为我们梳理的脉络中找到答案。



编辑推荐



1. 拓展世界认知图景,读懂“一带一路”上的枢纽地区,关注近几十年中东的大变局。


2.从3大帝国切入,以5个中东大国为主线,展示各国不同的现代化道路,探索中东乱局的根源。


3.理解俄乌冲突和当下国际形势的重要参考书。


4. 从跨国史、现代化、全球化、文明史、地缘、能源等多个视角观察中东,观点深刻独到。


5. 基于北京大学中东文明通识核心课十多年教研经验。中国学者参与中东研究的重要成果。摆脱西方学者的话语霸权和中东学者的乡愁,更加客观中立地看待和研究中东!


6.中国驻埃及和沙特前大使吴思科先生、东京大学羽田正教授、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张信刚教授、《枢纽》作者施展教授等9位知名学者力荐。


各界人士及媒体推荐



     这是一本既有普及文化功能,又有学术贡献的好书。16世纪欧洲人由海路来中国通商与传教之后,一些士大夫开始对欧洲文明感兴趣。今天,任何受过教育的中国人对欧洲的历史文化都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位于欧亚非三大洲中枢的中东和拥有17亿人口的伊斯兰世界,却可能懵然无知。针对国人这种由“西力东渐”而形成的知识结构,昝涛教授精准地勾绘了“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变迁”。 

——张信刚,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北京大学名誉教授,清华大学名誉教授


     昝涛老师是中国著名的中东问题专家,尤其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非常熟悉,如数家珍。这本新作是昝涛老师对“阿拉伯之春”爆发以后十年中东历史变迁的纵横爬梳与思考,视野也超越了他传统聚焦的奥斯曼—土耳其,进而视野更加开阔,观察更加前沿,也更有大时代和大历史的脉动,突出了对中东各民族的再认识,以及彼此互动关系的学理思考,分析十分透彻,鞭辟入里。

——马晓霖,国际问题专家,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


     巴尔干是火药桶,中东至少是它的平方。因其事务复杂,捋清脉络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可它偏偏事多,且频发。如此,读者需要一本读物,把乱麻捋成线团。昝涛教授是土耳其问题专家,这部分写的顺手好读。其它部分,写埃及、沙特、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有予读者“线团”之功,读者可顺着昝涛教授的思考、评论路径,找到各自的需要。

——刘苏里,万圣书园创办人


      昝涛老师的《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立足区域国别研究的教学实践和研究心得,聚焦全球格局下的中东,追溯历史脉络与文化传承,探究现实局势与社会根源,为青年学子通过通识教育开拓视野打开了一扇大门。

——吴冰冰,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


      一次历史学家对中东地区社会、宗教和政治问题的全景式深度导览,带领读者去“理解”中东,去感受中东地区在人类文明史进程中的深层脉动。无论在区域国别研究方面,还是作为一部成功的通识教育作品,本书都堪称典范之作。

——王献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教授、所长


      在昝涛展示的中东伊斯兰文明的恢宏多彩的历史画卷中,传统与现代、宗教与世俗、东方与西方的交织碰撞动人心魄,引人深思。在血与火的悲歌中,在曲折的国家建构与复杂的记忆塑造中,这些古老的民族为寻求新生而上下求索,为我们这个同样历经沧桑并遭遇现代挑战的文明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深刻的启发。

——崇明,北京大学历史学系长聘副教授


      中东能成为人类文明源头的原因之一,就在于这里联通各方的地理位置,带来了最丰富的文化交流与冲击。同样也是这个地理位置,在现代则带来各种历史与现实、理想与利益的纠缠,成为国际秩序中最动荡的地区之一。中东的各种牵扯要素过多,经常让人眼花缭乱,难以理出线索;而中东因其重要性,又是我们必须关注的。昝涛的这本书,在诸多要素中,条分缕析地理出关键线索,值得认真阅读。

——施展,学者、《枢纽》作者



书摘:第三部分附言

所谓的“ 新奥斯曼主义”

     


土耳其在内政和外交上的很多做法,经常被外界解读为要复兴奥斯曼帝国。这就是所谓“新奥斯曼主义”的问题。


历史地看,这些做法是土耳其在新形势下的一种自我调整。实际上,土耳其自冷战末期以来就在寻找新的国家定位。它原来是美国阵营抵御苏联的前哨,冷战的结束使土耳其失去了这样的地位。而且随着深度融入全球化,土耳其成为重要的出口导向型国家,它需要周边国家的原材料与市场。这样,土耳其当然越来越重视周边国家,尤其是中东伊斯兰国家,也包括巴尔干国家。由于这些地方曾经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因而,早在20世纪末,这些战略和政策导向就在土耳其国内被冠以“新奥斯曼主义”之名。不过,“新奥斯曼主义”这个说法被西方叫得更响是在21世纪埃尔多安领导的正发党上台以后。

对于所谓的“新奥斯曼主义”,笔者的基本看法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21世纪的所谓“新奥斯曼主义”是继承自冷战末期的厄扎尔的遗产。

(2)它并不是土耳其自我标榜的意识形态或主张,更多是外人所贴的标签。

(3)土耳其之外的人一般关注的是其在周边地区的积极的外交和军事活动,将其过度解释为一种土耳其要恢复奥斯曼帝国的野心。

(4)土耳其对外的积极姿态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更加关注伊斯兰世界,这反映出埃尔多安领导下的土耳其要成为伊斯兰世界领头羊的一种雄心,而这些地区也是其所谓“软实力”能够覆盖的地区。因而,跟宗教有关的敏感话题,比如巴勒斯坦问题、耶路撒冷问题、缅甸的罗兴亚人问题、欧洲难民问题等等,是这些年土耳其有意识加以操控的,这些都使得一些人认定土耳其在走疏远西方、回归伊斯兰的道路。而我认为,这代表了土耳其的多边主义外交政策,是土耳其摆脱向西方“一边倒”、谋求其地区大国地位的表现。

(5)在土耳其国内,它主要表现为对奥斯曼帝国极盛时代的怀念与肯定,尤其是要彰显奥斯曼帝国的胜利、伟大和荣耀,期望乃至煽动当代土耳其人以此为荣,使其在精神上恢复并达到所谓奥斯曼的水平。它包括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一些保守主义的举动,比如开放戴头巾的问题、领导人更多使用宗教话语进行政治动员,等等,而这些更加深了人们对土耳其所谓“伊斯兰化”、复兴奥斯曼帝国的印象,但目前这些举动仍局限于社会文化和价值观领域。


21世纪有一个很重要的全球性现象,即所谓新兴经济体的勃兴。土耳其也是一个重要的新兴经济体。这些新兴经济体挑战了西方主导的世界市场和国际秩序,当然,这个挑战也并非一帆风顺,目前看甚至困难重重。在土耳其国内,如何讲好自己的故事,并没有一个固定的版本,甚至还因为诸多分歧而难以定稿。但对一个有着丰富的帝国遗产和历史资源,又与周边龃龉不断的国家来说,土耳其的故事里最方便人们引用的就是伟大帝国的过去及相关记忆。所以,这个故事的主旋律就是对伟大帝国之过去的复兴。这样看来,圣索菲亚从博物馆被改回清真寺,也是这个主旋律的一部分。对外部来说,理解一个如此野心勃勃的土耳其,最方便的参照当然也是对过去的记忆,对阿拉伯人是如此,对希腊人是如此,对更广大的欧洲人也是如此。所以,“新奥斯曼主义”无非是贴在土耳其式伟大复兴身上的一个方便的标签罢了。


要了解土耳其,就需要了解其帝国遗产。帝国的遗产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那类东西,而是思维上的。土耳其最近的外交和内政动向有很大的变化,至少在口头上如此:对美国摆出和解姿态;对埃及摆出和解姿态;继续推动加入欧盟;在东地中海问题上撤船并提出谈判;在国内进行司法、人权改革和经济改革。这些充分表现出土耳其的灵活性和务实性。


未来很难预测。围绕2020年圣索菲亚问题的争议所折射出的,主要是现代土耳其民族在身份和定位上的历史性变化与矛盾性,是变化了的土耳其现实政治对历史记忆的操控,是危机四伏的政客们捞取资本的把戏,也是西方文化帝国主义不断寻找素材、制造“他者”的惯常伎俩。当然,若说这些举动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土耳其意欲复兴奥斯曼帝国,则不只是高估了所谓的“新奥斯曼主义者”,也大大低估了奥斯曼帝国历史遗产的复杂性。


土耳其在对外战略中,善于使用“进两步退一步”的策略,也就是一开始积极进取,“拉满弓”,但限于自身力量,会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对手的反应,再相应有所收缩。通过这种策略,土耳其会实现自身理性的目标。在利比亚、东地中海、纳卡等问题上,土耳其这方面的策略是非常清晰的。土耳其“插一杠子”之后,别人就不能不带它玩儿了。阿富汗就更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土耳其现在成了阿富汗唯一信任的第三方,美国也得认真对待土耳其。总之,土耳其的对外策略,实际上是很有经验的,不是蛮干,更不是所谓埃尔多安的“发疯”。土耳其毕竟跟西方相处多年,经验丰富,心态也不一样。从人才的角度来说,埃尔多安选用的也是比较懂西方的技术官僚,这批人还是能够摸得清对方的基本路数的。外界所谓土耳其的“新奥斯曼主义”外交,无非是其“积极的务实主义”的表现罢了。


本期编辑 | 李炜欣





/ 推荐


萨义德 | 《东方学》再版了,快来先重温一下绪论!


《导读萨义德》|报道 / 遮蔽,巴勒斯坦困境,和平及其不满


王炎 |  阿拉伯的劳伦斯 ——现代中东的形成与冲突的源起


《读书》新刊|王炎:喀布尔陷落之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